
最是一年春好处,峨眉山上杜鹃红。
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峨眉山素来享有“杜鹃王国”之美誉,全山分布杜鹃花30种左右。每年4月至6月,从海拔500米的报国寺到海拔3099米的万佛顶,各类杜鹃花渐次盛放。
无论是云之上花间祈福、云之中巡山访花,还是云之下观花游园,这个季节的峨眉山都值得你去探访。
为什么“只有峨眉山”?
五年前,著名导演王潮歌的作品《只有峨眉山》全球首演。有媒体给予其“场面恢宏大气、表演形式独特、内容让人感动,是王潮歌继‘印象’‘又见’系列之后‘只有’系列开山之作”的评价。五年过去了,重看《只有峨眉山》,不禁连发三问:
为什么王潮歌会以“只有峨眉山”点题?峨眉山为什么是第一个“只有”?“只有”与峨眉山之间的只有性、首推性、特殊性归因何在?
要回答这些问题,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峨眉山的“江山如画、人生如茶、岁月如歌”吧。
峨眉山与“江山如画”
我国文化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楚狂人”,就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那位。相关史料记载:楚狂人姓陆名通,字接舆,春秋时楚国人。因为敢笑孔夫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敢对楚昭王“遣使持金百镒,车马二驷,往聘通”避而不见,遂赢得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狂人”之雅称。
可就是这么狂的人,却拜服、隐居、终老于峨眉山。宋太宗有联题峨眉山曰:“天真皇人论道之地,楚狂接舆隐逸之乡。”峨眉山为何能抚慰、消解、弥合第一狂人,令其安居于此?
“江山如画”这个词——最有名的出处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能吟咏出江山如画的豪迈,既是因为苏大学士内心澄澈而又热血澎湃,也是因为其记忆深处照鉴着各种山河的美好。这种照鉴,正在峨眉山上。
苏轼与峨眉山一直走得很近。一是地理上距离很近,其家乡眉山东坡区距离乐山峨眉山市仅仅70多公里。实际上,峨眉山本身就绵延于乐山眉山两市之间。二是心理上距离很近,他在诗词里反复吟咏峨眉山。
“东望峨眉小,卢山翠作堆”“先生一去五百载,犹在峨眉西崦中”“峨眉翠扫雨余天……共将诗酒趁流年”……东坡先生对峨眉山之爱之思之望,跃然于字里行间。他甚至愿意永远地守候在峨眉山附近:“少年不愿封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颇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谪仙此语谁解道, 请君见月时登楼……”(《送张嘉州》)
可以说,在“颇愿身为汉嘉守”的苏东坡心里,这里是“江山如画”的认知起点,也是“诗酒流年”的永恒挂念。
对于峨眉江山之美,除了苏轼,其他中国第一流的文人墨客皆有名句来褒之誉之感怀之。如陈子昂的“峨眉杳如梦,仙子曷由寻”,李白的“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杜甫的“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真是两字峨眉,万里关情。
当下,正值峨眉山杜鹃花盛开之时,我想起一个不那么知名的清代诗人彭元吉。他在《桫椤花》(佛家称杜鹃为桫椤花)中写道:“桫椤原是佛前花,开遍峨山烂若霞。不信佛身常住世?见花如见佛无差。”峨眉山素来享有“杜鹃王国”之美誉,全山分布杜鹃花30种左右,每到盛开时节美得如仙如海。想到此处,我亦集长句赞之:
“夫峨眉之美也,在乎山川形胜,在乎山水有灵。如涓涓者而流符汶之水,有容于大渡也;如垒垒者而立四峨之美,竞秀于周天也;其花开也,千朵俏杜鹃;其日起也,万道涌金斓;其月上也,思君人可见;其雨霁也,翠扫小流年;其雪漫漫也,玉砌粉妆华藏殿;其云卷卷也,仙槎又度几人还。仰其山之高也,拜道拜佛拜菩萨,渺渺兮不谓其高自有仙;俯其水之深也,煮茶煮酒煮故事,澹澹兮不谓其深自流烟。三千世界襟怀里,一点灵犀水云间。”
正是因为峨眉浓缩的如锦如花、如理如法、如歌如梦、如诗如画的锦绣江山,让“第一狂人”的狂气顿消,从此便忘了再问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了。依偎于此,风雨安然。
峨眉山与“人生如茶”
让“第一狂人”宁静下来的,还有峨眉山上的一杯古老的好茶。中国有著名的四大茶产区,而西南茶区之川茶,人们耳熟能详的、极具区域代表性的即是“三山一早”四杯茶。这四杯茶中,故事多、滋味厚、得来不易的,还在峨眉山上。
在峨眉山15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野生古茶达16种之多。景区内数万亩珍稀茶园,分布在3000多种野生植物构成的浩瀚林海之间,形成了不同群落特征的林茶共生奇观。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茶在沸腾的水中浮沉,人在沸腾的社会浮沉;水温不高,沏不出好茶叶,磨砺不够,炼不出好人才;茶愈饮越发淡远,人愈走越能致远……
所以有人说,要活出一段好的人生,需要好好体会、品味、感悟一杯好茶。道家说这是茶道,佛家说这是茶禅。而峨眉山的茶,其中之味更加丰富、更具层次、更有般若味。
峨眉之上千峰百峦,跌宕起伏,峨眉雪芽茶园掩映于楠樟柏杉之间,雾凇、雨凇、雪霁等三大奇特自然气候终年轮值。农历十月,天降瑞雪,至隆冬后高山区与中山区的森林尽被白雪覆盖。
到了第二年农历的二三月间,即雨水、清明时节,园中的白雪尚未融尽,雪野中峨眉山茶的新芽且开且合,在冬雪未融的高山林间艰苦萌发。峨眉雪芽之味是“般若”之味——九种茶香之外独树一帜的般若味,何也?
这是峨眉普贤菩萨的佛格、大山的性格、茶与雪雨风露的灵格、古往今来文人僧客的品格共同决定的:大行菩萨的思想与行动充满了“般若”之味;峨眉雪芽“雪中萌发,开合新芽”,这枚新芽一萌发出来,就注定要忍风雪、忍霜冻、忍寂寞,吃尽了苦、受足了冻、撑开了雪,云蒸霞蔚尔后新芽吐翠,霜浸雪润尔后丽质天成。端起茶杯,品味这个过程,不正是另一层面的人生如茶、茶如人生么!
品此山茶,便是品世间滋味、胸中五味、人生况味。
峨眉山与“岁月如歌”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峨眉山即闻名于世。岁月如梭,三千年间留下无数的歌,陆接舆的狂歌、蒲公的采药歌、峨水的欢歌、采茶女的山歌、金顶的佛歌、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不恨时光如水,幸有岁月如歌。
2019年9月6日,王潮歌带着她的《只有峨眉山》全球公演。峨眉山月、云影、村民皆为演员,“云之上”“云之中”“云之下”共同组成首个戏剧幻城,并以行进式演绎乡愁与人生——
“云之上”是情境体验剧场,包含六大空间剧场,观众行进式观演;“云之中”是园林景观剧场,演员轻歌曼舞,与观众沉浸相遇;“云之下”是首个实景村落剧场,为观众浸入式还原了一个个充满烟火气的人间故事。
三个层次展现三千世界,云之上舞台表演的磅礴大气,云之中古典之美与现代科技结合的神仙氛围,云之下传统而现代的光影流转……辅之以时空穿梭的竹影、布衣、长笛、钟声,以及那些“谁不是个背夫”的时代之问,“谁不挂念父母与家乡”的乡愁之思,把这曲峨眉山的歌推向了余音绕梁、催人泪下的高潮。
推向高潮的,不只是这幕剧的歌,还有吸引游客、融合产业、拉动就业的歌。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业要“融”利要“合”。以此观照峨眉山,从“走出去”与“引进来”的角度讲,引得了消费市场进来的有一座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佛教名山,走得到消费市场上去的有一盒名为峨眉雪芽的著名茶叶。
那么,“走出去”与“引进来”之间,能让游客住下来的留客力如何进一步打造,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力如何进一步升级,区域发展的带动力如何进一步提振?
从漓江、敦煌的经验来看,《印象刘三姐》《又见敦煌》等都对当地经济产生了长远的拉动作用。“游客因为演出而多停留一天,就对当地的经济多提升一个能级。”显然,《只有峨眉山》的探索也在给出答案。
《北京晚报》的一则报道给出一个生动的注脚:“《只有峨眉山》剧场周边的地价已经开始升值,就连峨眉山下卖旅游纪念品的老阿妈也表示,有了《只有峨眉山》,来看演出的游客比平时更多,生意就火了,收入能翻好几倍。老阿妈笑着告诉我们,她做建筑的大儿子被招进项目施工组,负责搭建剧场,小女儿被选进《只有峨眉山》当演员,我们一家子都在靠《只有峨眉山》吃饭了。”
春愁、离愁、望乡愁,此地不愁。
茶歌、游歌、山月歌,一曲欢歌!
我们说,江山如画、人生如茶、岁月如歌,也是人生三重境界的一个微观写照。
江山如画是第一重,看山是好山,看水是好水;人生如茶是第二重,看它茶升茶沉、茶满茶空、茶浓茶淡,渐渐有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之感;岁月如歌是第三重,时光如水岁月如歌,蓦然回首,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品味人生三重境界是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渐悟”的。而要“顿悟”之,只需要让自己安静下来,在峨眉山上花一两天的时间——转一转山,品一品茶,看一看听一听王潮歌的剧,便能大得其妙也。
江山如画、人生如茶、岁月如歌,一言以蔽之,只有峨眉山!